【支部党建品牌创建系列三】红色基因・数字传承 ——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开展赋能红色文化品牌创建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0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以校“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田世彬书记工作室)为核心依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全体党员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创作与研究要素,深度融入科研攻关、教育教学、地方服务与学科竞赛四大领域。支部以 “党建 + 业务” 双轮驱动为核心思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成功产出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创新数字作品及多项省级、国家级竞赛奖项。此次实践案例的梳理,不仅是对支部工作成果的总结,更为同类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背景与动因:锚定方向,明确使命担当

(一)国家战略引领:把握红色文化数字化发展机遇​

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契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与宝贵财富,其数字化开发与活化利用已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支部深刻把握这一战略导向,将红色文化数字化研究与实践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切入点,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高校责任。


(二)党建业务融合:破解基层党建“两张皮” 难题​

如何突破“就党建抓党建” 的局限,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支部始终秉持 “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的理念,积极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力求找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的最佳结合点,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 “红色引擎”。​

(三)学科育人创新:激活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美术与设计学科具有视觉化、创意化的专业特色,将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是创新教研模式、丰富科研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支部立足学科优势,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红色熏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做法:“三个聚焦”,打造红色数字传承新路径​

支部始终坚持“以数字技术为翼,以红色文化为魂” 的工作思路,通过 “三个聚焦” 的实践路径,系统性推进红色文化 “两创” 工作,形成了科研、教学、服务、竞赛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一)聚焦科研创新,深挖红色文化数字价值​

组建党员科研先锋队:支部牵头整合戏剧与影视学科背景的党员教师,依托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数字创意实验实训中心”,成立 “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 专项团队,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能力强的科研骨干队伍。

攻关省级重点课题:团队以安徽省域红色资源为研究核心,成功获批并推进多项省级、校级科研项目,包括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安徽红色文化旅游的VR 云展厅开发研究》、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动画虚拟展示安徽大别山・金寨革命旧址的研究》、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安徽文化网络视听内容建设研究》等。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成了对金寨革命旧址、冯玉祥旧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旧址群等红色遗址的数字化采集、三维复原与历史场景阐释。​

产出系列学术成果:围绕红色文化数字化研究,团队在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安徽红色文化旅游VR 云展厅的运营策略研究》《VR 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突破路径 —— 以冯玉祥旧居为例》《“三全育人” 视域下安徽红色文化旅游 VR 云展厅的育人路径研究》等 10 余篇学术论文,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显著提升了学科在红色文化数字化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二)聚焦教研融合,构建红色数字“金课” 体系​

推动课程思政数字化升级:鼓励党员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改革,成功获批《红色文化融入动画三维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动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凝练》等校级教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并获得《“巢湖三将军” 儿童系列绘本创作》《巢湖红色经典故事儿童绘本》2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嵌入课程教学、大创项目、课程思政等人才培养各环节,设计了 “红色旧址虚拟复原”“红色故事动画创作” 等主题教学项目,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开发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科研与教研成果,支部组织党员教师集体攻关,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了红色文化特色教学资源库,涵盖《寻道》《李克农故居线上虚拟展示》《蒋家河口战斗》《金寨革命旧址虚拟漫游动画》《“布衣将军” 冯玉祥》等 20 余项数字资源,形式包括数字动画、VR 交互展厅、数字仿真、数字插画等,为红色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素材支撑。​

(三)聚焦社会服务与竞赛育人,活化红色文化应用场景​

主动对接地方,服务红色文化建设:支部积极与地方文旅局、革命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师生参与巢湖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寻道》(以革命烈士陈原道为原型)的参演与摄制工作,该作品最终入选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二十部优秀作品庆祝党的二十大” 展播名单;与金寨县历史文物博物馆、金寨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完成《金寨革命旧址虚拟漫游动画》制作,该动画已在金寨县博物馆常态化播放,成为红色文化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精准对接。​

以赛促学,培育红色数字创意人才:定期组织“红色数字创意工作坊”,以学科竞赛为牵引,指导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数字艺术创作。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大别山金寨古代建筑》获 2018 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数媒设计类三等奖;《李克农故居虚拟展示》获中国好创意(第十七届)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第 16 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特等奖及全国三等奖;《勇气高飞》获第 17 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此外,“红色经典故事儿童绘本” 包装盒还成功获批外观专利,学生毕业设计与课程作品中涌现出大批红色主题数字绘本、短视频、交互装置,形成了 “以赛促学、以创传红” 的育人氛围。​

三、成效与影响:多维突破,彰显党建实效

(一)党建质量显著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凸显​

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紧密结合,通过具体项目让党建活动“有内容、有温度、有实效”,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教师在科研攻关、教学改革、地方服务中主动担当作为,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支部党员多人获得“优秀党员”称号。

(二)科研成果持续溢出,学科影响力稳步提升​

形成了以红色文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稳定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立项数量、科研经费金额逐年增长,系列学术论文的发表与数字作品的应用,让学科在红色文化数字化领域的知名度与话语权显著提升,成为区域内红色文化数字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实现“三全育人” 目标​

学生在参与红色文化数字化项目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锤炼了三维建模、动画制作、VR 开发等专业技能,更在沉浸式创作中深刻理解了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实现了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的有机统一,育人成效得到师生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校地协同共赢发展​

通过与地方文旅部门、革命纪念馆的深度合作,将高校的数字技术与创意资源转化为服务地方红色文化建设的现实生产力,既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构建了“校地协同、互利共赢” 的发展格局。​

四、经验与启示:总结规律,锚定未来方向

(一)方向引领是根本:紧扣国家战略,找准党建切入点​

只有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选择既能体现党性原则、又符合学科特色的工作方向(如红色文化数字化),才能让党建工作更具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实现“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

(二)机制创新是关键:搭建协作平台,凝聚团队合力​

基层党支部要主动作为,通过组建专项团队、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将分散的教师力量凝聚成“拧成一股绳” 的攻关团队,才能攻克重大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

(三)数字赋能是引擎:依托技术创新,激活文化活力​

数字技术是新时代活化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如VR、三维建模、大数据),才能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红色故事 “听得见、看得见、可互动、能体验”,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与育人实效。​

(四)融合贯通是路径:打破领域壁垒,形成协同格局​

必须打破科研、教学、竞赛、社会服务之间的壁垒,推动成果在不同领域的相互转化与滋养(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教学项目延伸为竞赛作品,将竞赛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才能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带竞赛、竞赛强服务” 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浪潮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未来,支部将继续以红色文化数字化为核心抓手,引领党员教师深耕红色文化沃土,持续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新路径,既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与教学成果,更构筑起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为传承红色基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文化强国战略贡献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智慧与力量!(文、图/田世彬 初审/李娥 复审/孙定海 终审/古国平 发布/陈建)